语言和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核心,都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学习语言有多种目的:用于日常对话、促进互动、获取知识、传承文化遗产以及表达自我。我们日常的语言使用大多是即兴的,依靠逻辑与想象的结合来听、说、读、写。在聆听故事时,我们常常形成独特的心象,用符合文化理解的方式说话,并以多样的风格写作,以表达个人的创造力。我们首先学习聆听和说话,然后才接触语言的分析性内容。只有在我们能够进行对话并理解基本词汇后,阅读、写作和文学才会被引入。
然而,当我们考虑音乐时,音乐教育的目标有多少是以沟通和理解为中心的呢?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教授和学习音乐的顺序?我们常常跳过聆听和交流的阶段,直接进入技术和分析的领域。孩子们在肌肉感受节奏之前就学习乐器技巧,在理解和体验概念之前就钻研音乐理论。
即兴或想象是达尔克罗兹教育的核心。达尔克罗兹提醒音乐教育者,在教授学生技巧和规则之前,应该优先唤醒他们的天性和本能。我认为,唤醒天性的一部分包括跟随孩子的节奏,将音乐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和他们认知范围内的自然世界联系。例如,教案可以基于当地的习俗、文化和节日设计。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以他们想象的方式律动,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,根据孩子们的律动即兴创编音乐,从而和他们需要掌握的节奏、音高和其他音乐元素建立连接。沉浸式的音乐学习调动了多方面的感官体验,他们的耳朵聆听并吸收声音,他们的身体肌肉随着所听到的声音律动。一旦这些音乐元素在他们体内扎根,他们便具备了用身体、嗓音和乐器进行即兴创作的工具。
当孩子们感受到更强烈的表达需求时,他们会自然的想要学习乐器技巧,通过经典曲目扩展他们的音乐语汇,并学习音乐理论。这种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进程,而不是被强迫的。
正如达尔克罗兹所指出的,想象力是一种需要培养和珍惜的宝贵能力。当音乐从想象中流淌出来时,它便能触动灵魂和心灵。当人们学会即兴创作并参与以想象为基础的音乐对话时,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。正如达尔克罗兹提到的:“只有灵魂才能引导身体,沿着心灵为其指引的道路前行。”
Comments